股票配资_期货配资_配资平台-1号股票配资网
股票配资_期货配资_配资平台-1号股票配资网

通货膨胀对股市的影响

时间:2019-06-22 11:1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通货膨胀对股市的影响 本报记者:股票配资jinli6 通货膨胀对股市影响,通货膨胀对股市有什么影响? 通货膨胀是影响股票市场以及股票价格的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因素。通货膨胀对股
通货膨胀对股市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股市的影响
 
 
  本报记者:股票配资jinli6
 
 
  通货膨胀对股市影响,通货膨胀对股市有什么影响?
 
 
  通货膨胀是影响股票市场以及股票价格的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因素。通货膨胀对股市影响这一因素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比较复杂。通货膨胀对股市影响它既有刺激股票市场的作用.又有压抑股票市场的作用。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过多地增加货币供应最造成的。货币供应盘与股票价格一般是成正比关系,即货币供应量增大使股票价格上升,反之,货币供应量缩小则使股票价格下降.但在特殊情况下又有相反的作用。
 
 
  货币供给盘对股票价格的正比关系有三种表现:
 
 
  (1)货币供给量增加,一方面可以促进生产,扶持物价水平,阻止商品利润的下降;另一方面使得对股票的需求增加,促进股票市场的萦荣。
 
 
  (2)货币供给最增加引起社会商品的价格上涨,股份公司的销售收入及利润相应增加,从而使得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股利(即股票的名义收益)会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使股票需求增加,从而股票价格也相应上涨。
 
 
  (3)货币供给盘的持续增加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带来的往往是虚假的市场繁荣.造成一种企业利润普谊上升的假象.保值意识使人们倾向于将货币投向贵重金属、不动产和短期债券上,股票需求量也会增加,从而使股票价格也相应增加。
 
 
  由此可见,货币供应量的增减是影响股价升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多余部分的社会购买力就会投人到股市.从而把股价抬高;反之,如果货币供应最减少.社会购买力降低,投资就会减少,股市陷人低迷状态.因而股价也必定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当通货膨胀到一定程度,通货膨胀率甚至超过了两位数时,将会推动利率上升,资金从股市中外流,从而使股价下跌。
 
 
  总之,当通货膨胀对股票市场的刺激作用大时.股票市场的趋势与通货膨胀的趋势一致;而其压抑作用大时,股票市场的趋势与通货膨胀的趋势相反。
 
 
  二、通货膨胀对股市有什么影响?防范市场系统性风险
 
 
  在股票市场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市场的方向变化。今天希财君就与大家分享市场出现通货膨胀对股市有什么影响?点击试听【股票投资必备基本功:宏观经济】,了解更多基本股票知识!
 
 
  通货膨胀对股市有什么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是指货币在流通时,货币的供应量大于市场中货币的实际需求。使市场中的购买力大于市场的供给层面,让市场中的商品价格出现膨胀,从而也让市场的货币价值出现缩水。简单的来说,出现通过膨胀会让钱同比之前贬值了,而市场中的商品涨价了。
 
 
  在股市中,股票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要知道股市是产生不了经济的,只能做为市场经济的“晴雨表”。如果出现通货膨胀那么会使上市公司的发展资金变的紧缩,限制企业发展。因通货膨胀市场商品上涨,居民的投资资金会因此受限,市场的投资积极性会降低,上市公司就会出现融资困难等等这一系列因素会导致市场出现长期下跌趋势。
 
 
  在国内典型的案例就是在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这个计划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情况实施的。当时国内经济处于连续下滑的状态,不管是国内的进出口总值还是国内的GDP都出现大幅度下滑。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通过“放钱”的方式,来扩大内需、加强国内建设、加强医疗教育的发展、减轻企业赋税、提高居民收入等。虽然但在推动计划的前端国内经济出现逐步的稳定,但是后续使市场中的猪肉、鸡蛋、水产、牛肉等刚需商品暴涨出现了市场的通货膨胀,也出现了企业拖欠工资的问题,从而加剧了当时国内的经济环境。
 
 
  就在2008年背景下,A股市场上证指数从5200多点最低跌至1600多点,上证指数区间跌幅67.70%、区间振幅231.71%。虽然这次“股灾”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发生的,但也因为货币大幅流入市场,使国内出现了通货膨胀。导致A股市场支撑性较弱、投资积极性降低、上市公司发展受限等等来促使A股市场下跌调整。
 
 
  总体而言,通货膨胀不管是对国家经济还是股市都会有利空的影响。当市场通胀率较高时,投资者就需要注意市场泡沫,防止市场系统性风险。
 
 
  三、通货膨胀会影响到股市吗?通货膨胀对股价有什么影响?
 
 
  通货膨胀是影响股票市场价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宏观经济因素,通货膨胀既有刺激股票市场的作用,又有压抑股票市场的作用。
 
 
  通货膨胀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货币供应量、市场利率、和投资者预期三个方面。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过多地增加货币供应量造成的。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一般呈正比关系,即货币供给量增大使股票价格上升;反之,货币供给量缩小则使股票价格下降。但在特殊情况下又有相反的趋势。
 
 
  在通货膨胀时期,各种原材料的价格上涨,造成企业经营成本上升,而成本上涨的压力如果不能转嫁至企业的产品上,则会造成盈利水平的下降,使微观经济主体遭受损失,最终引起股票市场的下跌。
 
 
  通货膨胀对股市的影响:
 
 
  1、分析通货膨胀对股票行市的影响,一般认为,通货膨胀率很低(如5%以内)时,危害并不大且对股票价格还有推动作用。货币供应量增多,开始时一般能刺激生产,增加公司利润,从而增加可分派股息,于是股票价格将上涨。当通货膨胀率较高且持续到一定阶段时,整个经济形势会变得很不稳定,企业利润前景不明,,政府会提高利率水平,从而使股价下降。
 
 
  2、在通膨胀情况下,政府一般会采取诸如控制和减少财政支出,实行紧缩货币政策,这就会提高市场利率水平,从而使股票价格下降。在通胀水平很高时(CPI》5%),股市实际收益率与通胀水平负相关;而在通胀水平温和时,股市实际收益率与通胀水平正相关。总之,通货膨胀前期对股市利好,人们会买股票防通胀,后期泡沫大了,风险大。通货紧缩对股市利空,后期同样是机会,机会是跌出来的。
 
 
  货币供给量对股票价格的正比关系,有三种表现:
 
 
  1、货币供给量增加,一方面可以支持生产扶持物价,阻止利润下降;另一方面对股票的需求增加,又成为股价止跌回升的重要因素。
 
 
  2、货币供给量增加引起社会商品的价格上涨,股份公司的销售相应增加,从而使得以货币数量表现的股利(即股票的名义收益)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使股票需求增加,从而股票价格也相应增加。
 
 
  3、货币供给量的递增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带来的往往是虚假的市场繁荣,最终出现企业利润上升的假象,保值意识使人们倾向于将货币投向贵重金属、不动产和短期证券,股票需求量也会增加,从而使股票价格相应增加。
 
 
  由上述可见,货币供给量的增减,是影响股价的重要原因之一,货币供给量增加,扩大的社会购买力就会投资于股票上,从而把股价抬高。反之,如果货币供给量减少,社会购买力降低,投资就会减少,失业率就会增加,因而股价也必定会受影响。这是问题的主要方面。
 
 
  但是,通货膨胀到一定程度,甚至超过了两位数,将会推动利率上涨,从而使股价下跌,这又是其对股价作用的另一方面。
 
 
  四、历史上三次通货膨胀对股市的影响?今年是不是新一轮通胀的起点呢?
 
 
  历史上三次通胀对股市的影响
 
 
  1993-1994年恶性通胀:捂不捂股票过节已无关紧要
 
 
  20多年前A股市场曾经出现过很惨淡的两年,即1993年3月份至1995年5月18日之前。因为那一阶段中国遭遇了恶性通胀,1993年CPI为14.7%,1994年CPI涨至24%,这应该是中国50年代至今最高的通胀水平了,之前的一个次高点发生在1988年,CPI达到18.8%
 
 
  俗话说,通胀无牛市,通胀导致股债双杀。记得1992年发行的五年期国债到1993年的时候,不仅跌破100元的面值,甚至最低点还跌至80多元。不过没多久,国债价格的转机就出现了:根据财政部的政策,对于3年期及以上的国债,都可以给予保值贴补。随着通胀率提高,保值贴补率水平也会有相应的提高,这对于国债价格就起到了助推作用,尤其是国债期货具有杠杆效应,吸引了众多资金来参与国债期货交易,这就给原本就不振的股市雪上加霜。
 
 
  1993年7月至1994年3月中旬,上证综指一直在800点上方徘徊。之后指数跌破800点,出现了快速下跌,至7月中旬,跌到325点,跌幅达60%。在那个时候,10倍市盈率左右的股票根本没有吸引力,因为一年期的存款利率都达到10.98%,民间利率水平在20-30%之间。央行为了抑制通胀,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严控信贷规模,这又给股市造成不利影响。
 
 
  通货膨胀对股市的影响
 
 
  与股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债期货市场异常活跃,吸引了大量机构资金入驻。当时,我作为大学的科研人员在中经开上海营业部兼任分析师,算是国内第一代债券分析师了(1993-1997年间撰写了大量债券研究报告)。在那个年代,拥有硕士学位的证券从业人员的比例还比较低,但营业部里的企业客户和个人大户的资金占比却很高,尤其像中经开那样具有财政部背景的证券营业部,又地处上海,成为当时全国国债期货交易量最大的营业部,一个营业部的国债期货交易额超过当初万国证券整个公司的交易额。
 
 
  那时研究国债价格走势,核心是研究保值贴补率,而要研究保值贴补率,则需要研究CPI的走势,这就是我的日常工作。国债期货的基本功能是价格发现,即通过交易来发现价格。1994年的通胀率大超预期,这就给国债期货的价格发现创造了巨大空间。
 
 
  1993年大家对于通胀还没有太高预期,国债期货的交易才开始慢慢活跃起来,其中财政部、上交所在推动国债期货交易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前者的想必是为了便于国债发行,后者则是为了做大上海的债券交易市场。之后,央行也在上海设立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对国债的潜在需求又进一步增加。
 
 
  到了1994年,CPI快速上升,国债期货交易也更加活跃,多空搏杀空前激烈,以至于最后酿成327事件。而股市的大量资金被国债期货和商品期货吸走,如深交所日交易量最低的时候,大约只有几个亿金额。记得1995年快要过春节的时候,有客户问我,究竟是要持币过节还是持股过节,我当时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好奇怪,因为大客户们都在做国债期货,谁还在乎股市如何呢。正好那时《中国证券报》每周有一个栏目叫“十大券商看市场”,我便以《捂不捂股票过年已无关紧要》为题,写了一个周评。
 
 
  可见,当通胀高企的时候,在金融投资工具非常匮乏的年代里,股市这样一个被投资者公认的、几乎是唯一选择的最大投资场所,也备受冷落。取而代之的,是国债市场的空前繁荣,夸张地说,1993-1995年5月真可以称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时代,因为参与国债及国债期货交易的,大部分都是机构。
 
 
  2007-2008年夭折的通胀:股市屋漏偏逢连夜雨
 
 
  2007年中国股市创下了历史新高,10月份上证综指最高点达到6124点,尽管CPI在当年的5月份开始超过3%的控制目标的,到8月份已经攀升至6%。同时,由于股市火爆,大量存款的流失;此外,2007年第一季度的信贷增长就超出了当局的预期,达到1.42万亿元,接近央行确定的全年目标的一半,于是,央行采取非对称性加息的方式来收紧货币,前后共有6次加息,并有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通货膨胀对股市的影响
 
 
  在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下,股市出现了超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6000点。同时,经济出现明显过热,通胀的超预期,于是货币政策收紧的力度也不断加码,至2007年10月份,终于让股市见顶回落。10月份随着中石油的上市,让市场经受了巨大的失血压力。但由于CPI仍然处在6%以上的高位,且经济过热迹象十分明显,因此,央行在2008年仍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先后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因为2008年上半年的各月CPI均在7%以上。
 
 
  如果说2008年美国不发生次贷危机,那么,中国股市在3000点左右应该能够守住,毕竟已经跌去了一半多。但没想到美国次贷危机对于全球的负面影响那么大,使得中国的出口订单大幅减少,出口加工型行业的工人大量失业。生产性需求的大幅缩减,使得PPI的回落也传导到CPI,消费物价水平也逐步回落,CPI从4月份的8.5%,降至12月份的1.2%,中国经济一下子从通胀直接进入到通缩。
 
 
  股市在2008年的前期主要受货币政策调控影响,步入5月份之后,则开始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加速下跌,在跌破3000点大关之后,一直跌至10月份的最低点1664点。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这整整一年的跌幅,也创了历史记录。不过,随着CPI的回落,2008年央行也从加准变为降准。
 
 
  2007-08年的这轮通胀,正处在中国城镇化与重化工业化的加速增长阶段,属于需求驱动。尽管货币扩张速度也很快,但这与外资流入和出口增长有关,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较强,故当时有中国经济步入黄金十年之说,房地产和汽车这两大行业的高速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股市跌幅过大,显然与2006-07年的涨幅过大、通胀爆发和美国发生次贷危机有关。随着2008年年末通胀水平的大幅回落,政策也趋于宽松,为股市企稳反弹带来了契机。
 
 
  2010-2011年温和通胀:对股市负面影响偏小
 
 
  2010年和2011年的全年CPI分别为3.3%和5.4%,应该属于偏温和的通胀吧。如果从2010年5月CPI突破3%开始算起,到次年9月CPI维持在6%左右,通胀持续了近一年半时间。尽管这轮通胀的幅度不算大,但央行在货币政策上还是够严厉的。其中,2010年先后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次加息。2011年则是六次加准,三次加息。
 
 
  尽管货币政策如此严厉,但股市倒没有出现大幅下跌。如2010年4月末的上证综指为2870点,2011年9月末为2359点,仅下跌了500点。反观今年年初至今,经济上尽管既无明显通胀,货币政策也无加息、加准的预期,但上证综指却下跌了600点。
 
 
  此外,从CPI走势与股价走势的相关性看,似乎不是太明显,即在2010年的CPI开始上升阶段,指数还是往上攀升的。尽管2010年有六次加准、两次加息,但4月末至12月末这一通胀上升阶段,股价指数基本稳定在2800点左右。只有当CPI上升至6%以后,股价指数的跌幅才开始扩大。
 
 
  总体上看,2010-11年的这轮通胀,与中国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冲击所采取的两年四万亿刺激政策有关,同时,美欧为了让经济复苏,或避免陷入债务危机,均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性的货币超发。货币超发对实物资产价格的推涨作用是最明显的,如房价上涨、黄金等贵金属价格上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到了2011年的第三季度,随着黄金价格上涨至1900美元以上,黄金等贵金属价格的拐点出现了,而且,很多大宗商品价格的拐点也几乎同时出现了,甚至连火爆了那么多年的古玩及艺术品拍卖市场也出现了冷场。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否暗示着实物投资的长期高收益时代或将过去,同时金融产品时代即将到来?于是,我在2012年年初,撰写《实物投资高收益时代或将过去》一文,认为中国经济两位数高增长时代大概已经结束,重化工业化已经步入后期,城市化的进程也将放缓,传统的周期性行业会因为对实物资产需求的减少而衰落。如果这些能成为大概率事件,则应看好债券市场、股市和其他金融产品市场。
 
 
  由于中国股市是以周期性行业权重占比较大的市场,因此,实物资产价格的下跌对上证综指的影响也是偏负面的。然而,中小板和创业板则是以新兴产业为主,当社会主流资金从实物资产投资领域逐步退出后,除了信托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债券等可供选择外,中小创板块也是主流资金可以进驻的金融板块。这就是为何中小创板块的牛市是从2012年三季度之后就逐步走强,并延续了三年牛市的原因。
 
 
  综上所述,过去三次通胀对股市的影响均为负面,恶性通胀导致股市暴跌,中度通胀对股市的杀伤力较大,温和通胀对股市的影响尽管也是负面的,但跌幅不算大(其实也很难界定股市下跌是否完全是通胀因素)。不过,从1993年至今的23年里,每次出现通胀之后,股市表现均不佳,这应该可以印证“通胀无牛市”这样一个股市俗语的正确性(包括文中未提及的2004年3.9%小幅通胀)。
 
 
  另外还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通胀阶段的股市交易量均出现了萎缩,且萎缩程度比无通胀时期的股市低迷阶段更明显,这是否说明热钱离开股市去追逐其他投资品种呢?因为没有实证,仅为推测。
 
 
  2018年会否是新一轮通胀的起点呢?迄今为此,CPI仅上升至2.3%,按本人判断,全年平均CPI不会超过3%。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通胀幅度基本上是一次低于一次,所谓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毕竟中国经济的增速不断在下滑,故这一轮通胀即便形成,也应该是温和通胀。央行把CPI的控制目标定在3%,故货币政策若要转向收紧,恐怕也要等到月度CPI接近于3%或超过3%的时候。
 
 
  从历史经验看,通胀早期的投资机会主要在大宗商品、贵金属等领域,投资择时越早,收益越大。随着货币政策的不断收紧,金融产品市场的收益/风险比应该是下行的,下行的幅度与通胀上升幅度似为正相关。
(责任编辑:1号股票配资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股票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