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什么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有哪些危害?
本报记者:股票配资jinli6
通货紧缩是一种金融危机。与通货膨胀引起物价持续上涨、货币贬值,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样,通货紧缩也是一个与每人都息息相关的经济问题。通货紧缩是指社会价格总水平即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价值持续升值的过程。在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如日本,通缩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经济复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通货紧缩的表现
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意味着消费者购买力增加,但持续下去会导致债务负担加重,企业投资收益下降,消费者消极消费,国家经济可能陷入价格下降与经济衰退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严峻局面。通缩的危害表现在:物价下降了,却在暗中让个人和企业的负债增加了,因为持有资产实际价值缩水了,而对银行的抵押贷款却没有减少。比如人们按揭购房,通缩可能使购房人拥有房产的价值,远远低于他们所承担的债务。
关于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效应比较从以下方面得以体现:
通货膨胀效应
---货币贬值;物价上升;预期收入看好;经济过热;失业率降低;但过快的膨胀之后是必然的紧缩。
通货紧缩效应---企业利润减少;个人预期收入降低;宏观经济悲观衰退;价格下降;币值上升;金融秩序混乱等。
历史上曾出现过通货紧缩,最典型的是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萧条。
为何会出现通货紧缩?
什么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有哪些危害?
与通胀相比,通缩是一个更让各国经济政策制定者头痛的问题,因为它更加难以治理。
通货紧缩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下述一些方面:
一是生产过剩。
产品供给大于需求,大量产品销不出去,造成通货紧缩的发生。一些国家的经济尚未从根本上摆脱生产过剩的制约,以至于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面临通货紧缩的风险。
二是有效需求不足。
因受到股市低迷、投资减少的制约等负面因素影响,消费物价指数与以往相比有所下降,这也是通货紧缩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互为因果。正如一个胃病患者,说自己"消化不良"(需求不足)或"吃得太胀"(供给过剩)是一回事一样。三是作为全球经济火车头的美国,经济一直复苏不力,这对依赖美国经济带动的全球不少国家和地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同时,也促使这些国家的通货呈现下降之势。
通货紧缩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害远远大于通货膨胀,一旦前者和庞大的负债结合起来,必然造成严重的财政问题,而庞大的财政问题则又加剧着通货紧缩,从而给本已虚弱的世界经济复苏罩上阴影。
通货膨胀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状况。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原因纸币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符号,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要上涨。因此,纸币发行量过多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特点
①纸币因发行过多而急剧贬值。
在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已定的情况下,纸币发行越多,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越少,纸币的贬值程度就越大。纸币的贬值程度即纸币贬值率的计算公式是:纸币贬值率=(1-)×100%例如,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是100亿元,实际发行的纸币是200亿元,纸币贬值率
②物价因纸币贬值而全面上涨。
纸币贬值率越高,物价上涨率也就越高,物价上涨率的计算公式是:物价上涨率=(-1)×100%例如,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100亿元,实际发行的纸币是200亿元,物价上涨率=(-1)×100%=100%。
类型
①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现有价格水平下的商品总供给,引起了物价普遍上涨。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表现为由于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所导致的持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社会商品可供量的增长,因而又称过量需求通货膨胀。
②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由于成本上升所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导致成本上升的因素一是物耗增多,二是工资的提高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③结构性通货膨胀。
由于社会经济部门结构失衡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一般在发展中国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3种情况:一是国内某些部门,甚至某些大宗关键产品需求过多而供给不足,导致价格猛涨,并且只涨不跌,进而扩散到其他部门产品的价格,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二是国内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后,其他部门的货币工资也会随之增长,引起价格上涨,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普遍上涨;三是开放型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影响而趋于提高时,会波及到非开放型经济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④输入型通货膨胀。
由于输入品价格上涨而引起国内物价的普遍上涨。这种类型一般出现在世界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并通过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开放型经济部门等途径在国际间传播。
⑤抑制性通货膨胀。
在市场上存在着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或供求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国家通过控制物价和商品定额配给的办法,强制性地抑制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这是一种实际上存在,但没有发生的通货膨胀现象。
后果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通货膨胀对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有: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使价格信号失真,容易使生产者误入生产歧途,导致生产的盲目发展,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化,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当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经济结构畸形化需要矫正时,国家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结果会导致生产和建设的大幅度下降,出现经济的萎缩,因此,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的货币贬值,使一些收入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使广大的居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当通货膨胀持续发生时,就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宁。
对对外经济关系的影响。通货膨胀会降低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引起黄金外汇储备的外流,从而使汇率贬值。
通货紧缩的危害
在通缩的情况下,同样数量的货币可以购买到更多的物品,货币购买力的增加,从而使人们更多的储蓄,更少的支出,尤其是减少耐用消费品的支出,私人消费支出受到抑制。更严重的是商品价格不断下跌会导致消费者延迟消费,从而抑制生产,使价格进一步走低,形成通缩的恶性循环。在通缩期间,一般物价的下降相对提高了实际利率水平。即时名义利率下降,实际利率也有可能居高不下。
通货膨胀的危害
通货膨胀对资源的错误引导。通货膨胀的发生,由于货币的破坏力导致价格系统紊乱,打乱了市场机制的一切有效秩序,干扰了市场信号的传递并使信号失真,造成资源配置失调,降低经济效率并使经济陷于不稳定状态。
通货膨胀对劳工的错误引导。通货膨胀扰乱了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产生许多错误信息,将劳工引导到并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部门中,劳工错误地在部门间转移,实质上加剧了劳工市场的矛盾。
钱不值钱了,造成经济秩序的混论。
二、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哪个更可怕?
通货膨胀,就是你本来拿着100元钱能购买相对应100元的商品,现在你的购买力只能购买80元的商品了。这意味着,货币在贬值,这将影响到最低层居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如果是恶性通胀的到来,那肯定是最可怕的。事实上,货币放水是救不了经济的,现在很多人希望央行能够多放水,其实委内瑞拉经济不行了的时候,就算放水也于是无补,反而会使通货膨胀更加恶化。
通货紧缩也不是什么好事情,消费低迷,物价下降,三角债横行,企业往往到了还债期了,也还不出债来,整个市场发生了信用危机。此外还有企业融资难,想融点资再投资,但在通货紧缩的时候,由于资金面流动性不足,借钱也难,而且成本也很高。如果钱荒时间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像股市这样的投资品要遭殃。
所以,楼主问的这个问题要看问谁,要是问普通百姓,他肯定回答是通胀最可怕,首先最直接的一上来,我手里的钱购买力不越来越弱了。现在很多人盼着央行货币大宽松,再来一个4万亿经济剌激计划。但是我告诉你,过去货币宽松还能拉动GDP的增长,但现在宽货币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有限,甚至是负面影响。中国经济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通货膨胀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是最可怕的。
当然如果你是社会精英群体或是机构投资者,你更不喜欢通货紧缩,因为货币一紧缩,杠杆一下调,信用一危机,啥事情都做不了,甚至都有可能爆发经济危机的,如果大量企业倒闭,那人们就业就成了问题。所以,通货紧缩肯定是更可怕的。
我个人更倾向于通货膨胀最可怕,因为膨胀一旦上来,猛如虎,再把它关进笼子里去,就不容易了,相反通货紧缩,只要央行调整信贷结构,适当的向市场注入一些流动性,再鼓励企业间进行债转股,这样通货紧缩的问题要变成经济危机也不可能。而通货膨胀问题严重,控制起来耗时比较长,而且通胀也救不了经济,只会使经济更加遭糕。
三、从通胀到通缩,重大投资机会正在悄然转向!
1、紧缩,风险的征兆
与美元加息周期相伴随的是什么?
是全球央行在带头大哥的牵动下集体进入“缩表大绞杀周期”。
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全球政策一致性的进入“货币消灭”阶段,具体措施有中国的关掉影子银行,美联储的加息引爆非美货币风险,以及大空头们对苹果、亚马逊、腾讯等科技泡沫眼花缭乱的集体抛售等等。
情绪传染,市场底未到,每一次虚弱的反弹都是新残酷的开始。
新年初,新华社发表了一篇《2019年不确定性或致全球股市低迷》,确实有几分官方提示风险的意味。
文章不长,但却道出了当下全球股市所处的尴尬处境。笔者认为很犀利的点中了要害。
我们简要总结一下,主要说了两个方面。
1、2018年全球股市皆“癌股”,都很熊,美股、欧股、亚太股市全部跪倒;2、2019年,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杠杆高企,已经玩不动借债回购股票的“虚假托举”繁荣假象,另外银行受累杠杆也开始进入危险区,弦外之意就是警惕高悬的美股泡沫破裂。欧洲市场依然是不赔钱就是优秀的状态,新兴市场,需要保持定力。
官方在告诉国内什么呢?
首先,2019年,防范不确定性的国际“雷”对我们的误伤和连累,将是重中之重;其次,提前熊过处于成本付出末端的国内资本市场将会表现出难得的韧性。
大白话也就是,2019年雷区在国外,别乱跑,最安全的依然在国内。
村口大爷说:全球性流动性窒息,躲在逆周期对冲维稳最强的屋檐下是理智选择。
我们信。还是不信呢?
可能不为别的,就看在自己辛苦攒下的那点钞票的面子上。暂且信一回吧。
2、实业,国家大奶牛
历史经验已经充分证明,货币超发不会带来经济增长、只会带来物价上涨。
我们知道,货币的创造有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央行提供基础货币。
第二步是商业银行创造广义货币。
而在经历过多次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都意识到商业银行的信贷创造过度是金融危机的总源泉,所以诞生了巴塞尔协议来规范商业银行的行为。其核心手段在于资本充足率,通俗的讲就是银行有多少本钱就发放多少贷款。
而中国在2012年宣布加入巴塞尔协议,其实理论上商业银行的货币超发已经被管住了。
什么叫理论上已经被管住了呢?
也就是,实际上还没完全管住。
以前和现在,最大的区别在于,影子银行是偷偷摸摸的放,回归表内了之后是有缰绳的“共克时艰”式的放,本质是一样的,只是放水的系统在体制内和不在体制内的区别。
表外是野孩子,回归表内是家养的娃。
但总体上,还是影响很大的,从央行到商业银行,再到企业、居民部门,整条放水的链条现在已经置于了监管的阳光下。
放水按钮谁按的,大家以后都门清了。
肆无忌惮的干,以后收敛了。
我们此刻能够看到这样一个系统操作:货币放水严格审批制、终身责任制;楼市犯了错,吊在树上被打了一顿,在风中震荡;对于实体经济各种送温暖,想喝水,管够。
核心的目的是什么?
几千年了,(货币)兵荒马乱之后,需要休养生息,把实业这头社会奶牛,养结实了,奶水养足了。这样,收入赶一赶房价,企业、居民的高企杠杆才能稳得住。
所以月初,央行降低存贷款准备金率1百分点,放水1.5万亿,真的就是房价的狂欢宴了吗?
不。
一切都是对冲,这点钱70%是用来置换中期借款便利(到期账进行一次展期),30%是为了给中小微民企水喝。
过年了,没有惊喜,总得稳住局面。
3、从通胀到硬通缩,赚钱的逻辑变了
房价的逻辑在于通胀的逻辑,当未来趋势性的进入通缩周期时,整个社会的赚钱逻辑正在进行着悄然的改变。
对于,迷恋房价的,未来十年哪里还有结构性通胀逻辑,就选哪里,三四线肯定是不行了,水不仅越来越少的能够流到哪里,现有的存水也有可能被大哥抢走;强二线和一线依然存在通胀的逻辑也就是,由于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资本汇聚的量>商品房供应的量,资本聚集,价格自然而然应该还会有相应的表现。
但力度,和以前跳涨相比,要打折扣了。
为什么呢?
我们应看到一个现实。目前房价已经经过多轮跳涨,对未来已经有了明显的透支。
打个比方,如果未来中国的货币增速就保持在7%左右,再考虑到中国住宅的产权是70年,房子的折旧每年差不多就有2%,扣掉以后其实房价每年的潜在涨幅只有5%,而且考虑到过去几年的房价涨幅透支了经济增长,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消化泡沫,那就意味着未来房地产将真正回归居住属性,5年内的投机的价值正在衰减。
按照前行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可以判断,当一个国家,从通胀逻辑演变到货币预期稳定阶段的时候,通胀回落,金融资产将成为资产配置的首选。
因为金融资产无论是股票还是债券,都可以提供额外的利息回报,债券有票息、股票有股息,因此通胀越低利率越低,那么这些利息回报就越值钱。
资产大跃进时代之后,个人家庭越来越公司化,金融资产的持有本身就是类公司主体直接参与社会一次分配的表现。不动产持有是买“接水”的盆子;金融资产持有,是实业奶牛的投资行为,“接水”的盆是通胀逻辑,实业奶牛投资是挤奶收益的逻辑。
从原始积累到财富经营的趋势,对于国家,对于企业和个人都适用。
中国从去年开始去杠杆收货币,其核心收获就是今年以来的通胀回落、利率下降,债券已经先行一步出现了一轮轰轰烈烈的大牛市,2019年上半年还会延续。而从今年开始减税、鼓励创新,笔者相信未来新一轮创新和消费驱动的股票牛市也在孕育当中。
1月8日,中国颁布了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最高奖金也从500万大涨到了800万。
连起来的细节,也就是现实的真相。
历史史就是未来史,曾经八十年代的老美鹰酱也这样干,之后的近40年纳斯达克指数暴涨了50倍。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有些大的节奏总是惊人的相似。
2019年上半年是一个熊市末端风险宣泄的时间段,待到所有不确定性尘埃落定,大概率就是抄起棍子出来折腾的时候。
对于目前只有单一房产的中国居民资产包,未来,金融资产大概率将开始补位。
(责任编辑:1号股票配资网) |

